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1月25日

农民有赚头,农业才有奔头

孙靓靓

本文字数:1333

姜堰历史上是农业大市,撤市设区后,仍然是农业大区,耕地占主城区70%,农村人口占60%,“三农”比重较大。这些年,姜堰农业从小到大、从散到聚,在改革等方面走在省市前列,挣得了不少荣誉地位。但“面子”有了,不代表有“里子”。这个“里子”,就是农民收入,尽管跑赢了人均GDP、跑赢了城镇居民收入,但总体落差仍然不小,特别是经营性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26.7%,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姜堰强。从长远看,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列为七大战略之一。乡村的振兴,关键是农民的致富,最终要靠产业的振兴,说到底,只有让农民有赚头,农业才有奔头。因此,必须想方设法给农业找“三条路”,即给产业找增效出路,给产品找市场销路,给农民找致富门路。这应当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区“三农”发展的重要方向。

现阶段,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稻麦等“大路货”供过于求,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不足,迫切需要深度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我们把“一村一品”作为工作抓手,区级层面,在上下河地区各选一块区域,打造整体推进、规模连片的结构调整示范区;村级层面,复制推广大安“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梳理适合本土种植、市场前景好、有成功案例的优质项目,由各村及经营主体自由选择、自主对接,进行探索性结构调整。同时,借助示范性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创建,实行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化肥,提供专业植保、农机服务,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谋划“三农”不局限于农业,谋划农业不局限于种养业,谋划种养业不局限于稻和麦。农民最讲实惠,能挣钱的就是好产业、有市场的才是好项目。

酒香也怕巷子深。姜堰特色农产品丰富,姜堰大米、溱湖八鲜、梁徐牛肉、大伦羊肉等等,放在本地很出名,出了姜堰就成了“小众”产品。守着“金饭碗”不能去讨饭,当下,“互联网+”是最活跃、最具潜力的要素,也是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重要途径。今年我们将深入推进“百村优品”富民行动,以村(社区)为单位,在全区筛选一批特色优质农副产品,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培育农副产品名优品牌集群,实现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双提升”。

农业是传统产业,但不意味着就贴上“低附加值”的标签。法国、荷兰等国家农业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摆脱了传统农业思维,通过产业“接二连三”,实现农业全价值链发展。这方面姜堰需要探索,“接二”方面,像华港蔬菜、沈高葡萄等产业已初具规模,可以通过招引关联深加工项目,整合生产、物流等各方资源,开拓农业新的增值空间。“连三”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处农业项目,就是一处旅游景点。特别是小杨、湖南、河横等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紧邻5A级溱湖景区,完全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目前,我们正考虑出台鼓励“要素聚乡、乡贤回乡、市民下乡”的政策意见,对回乡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乡贤、能人,加大政策支持,全力做好服务,积极创造环境,为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元素、创业基因,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走进新时代,站在姜堰这方沃土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大力弘扬姜堰骨气、姜堰志气,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变为现实,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赚头的职业、农村成为大有可为的“致富梦工厂”。

(作者系姜堰区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