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1月31日

淤溪高跷及其传承人

本文字数:2914

★杨宝军

 

 

2006年5月,中国旅游名镇——苏州周庄迎来第11国际旅游节暨驻华使节夫人才艺表演大赛,此次大赛让中外游客最过瘾的当属来至泰州姜堰区淤溪镇的高跷踩街。

踩高跷,旧时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民间节日表演,踩高跷的人脚上绑着长木跷。踩高跷的技艺性强,形式活泼,深受群众喜爱。踩高跷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往往表演折子戏。踩高跷的角色因为身份不同而造型各异,高低不一。

民间有两种关于踩高跷的传说。一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滑稽著称的晏婴出使邻国,邻国人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了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挖苦了一顿。据说,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另有一说把踩高跷与斗争贪官污吏联系在一起。据说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举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了个贪宫,他把举办社火看作发财的机会,规定进出城办社火的每人要交三钱银子。老百姓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是这个做法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高跷翻城墙、过护城河,照旧欢度春节。

踩高跷在《列子·说符》篇也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这段文字说,宋国有个流浪汉,自称身怀绝技。宋元君召他进宫表演,只见他用两根比他身体长一倍的木棒绑在小腿上,踩着高跷快步急走,手上轮流抛接七把宝剑,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宋元君看了大为惊讶,赏了他很多钱财缎匹。从文中可知,公元前五百多年前高跷就已流行。

提到淤溪高跷不能不说孙伟。25年前,淤溪镇组织大型文艺踩街活动——第一届重阳庙会,滚莲湘、面塑、踩高跷等一批在农村面临失传的民间绝活集体亮相。从小爱好文艺的孙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踩高跷,每天跟着村里的老艺人陈树功学习扮演猪八戒和孙悟空。后来村里成立农民高跷队,孙伟被大伙儿推举为队长。为了把这支队伍带好,孙伟放弃干了10多年的木匠手艺,专心致志踩高跷。自费购买了2000多元的服装和道具,先后到安徽、山东、浙江等地拜师学艺,不但学会了打旋风脚、鹞子翻身等高难度动作,而且创作了“八仙过海”“唐僧师徒”“七仙女”等20个作品。

淤溪镇每逢庙会、集市或赛船都有高跷表演。演出前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排练,这样方能表演。每人事前准备两根结实的木棍。木棍的一端固定一块踏板,表演者脚踩踏板,腿上绑绳固定。表演者必须提前在广场或矮屋檐下训练,先用小板凳高的木桩绑在脚下训练,而后加到桌子高。在三尺高的木桩上走稳了,逐步加到六尺、八尺、一丈多高。淤溪高跷原来采用的跷棍的高度为一米八,出于安全考虑,公安部门要求改为一米五。

“自己找到乐子,也带动别人快乐。”今年74岁的孙德阳是高跷队里年龄最大的,他长着一副瘦高身材,加上脸型瘦长,穿个破袈裟,挥一把破扇子,活脱脱一个济公。表演时,孙德阳一手挥扇子,一手拿酒葫芦,边喝边摇,风趣诙谐,高超的跷功让观众乐不可支。据孙德阳介绍,淤溪高跷中断了几十年,差点失传。他学踩高跷是20多年前的事。师傅陈树功多才多艺,踩高跷、挑花旦、摆花船、舞龙、舞狮子、斗七巧,没有一样不会的。那一年淤溪恢复重阳节会,准备大搞民间文娱活动。师傅为了让踩高跷传给后人,特地从村里挑选了20多名能唱会跳的男女青年教习。孙德阳因为外形酷似,一下子被师傅选中。打那以后,孙德阳起早带晚地学着踩。木棒绑在双腿上走路,上重下轻,容易失去平衡,他起初一跑就跌,只好扶住墙慢慢走。一个多月下来,孙德阳的双腿跌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额头也跌破了好几处。中途还有几个人放弃了,只有他和孙伟等人坚持了下来,先学走路,接着学表演动作。学动作也不件容易的事,必须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于一身。除此之外还要学会“扭、浪、逗”三种表演手段——“扭”就是舞蹈动作在跷上的再现,表演时靠膝部富有弹性的屈伸,带动躯干、头部、双臂舞动,产生一种柔中有刚的协调之美;“浪”就是表演时将动作表情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逗”就是用富有个性特点的动作表演,譬如“闪相”“凝神”“缩脖”等。高跷队的孙伟、孙德阳、李章国、孙红安、颜粉英等队员的双腿都磨出了厚厚一层老茧。

今年56岁的队长孙伟,表演踩高跷已经20多年了,一开始扮演猪八戒,后来毛遂自荐,演起了孙悟空。孙伟并没有学过戏曲,表演猴戏更是第一次接触,面对完全陌生的表演形式,他买来了《三打白骨精》的碟片,照着戏曲演员的模样,又是依葫芦画瓢地画出了美猴王的脸谱,又是跟着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六小龄童学表演动作。孙伟练习的同时,还有一个人也跟着学,那就是他的儿子孙建华。孙建华说是受到父亲的感染,他也开始研究孙悟空这个角色,父亲还经常指导自己。32岁的孙建华感悟颇深:“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人生”。

踩高跷的木棍要选质地优良的杉木,结疤不能多,否则容易断裂,不安全。木棍上面的脚蹬要选择桑树或其它杂木,材质扎实才耐用。绑高跷很有讲究,先要爬上架子,然后用红绸带把脚绑在高跷的脚蹬上。绑的松紧要适中,松了就不好走路,易摔跟头,紧了又影响血液循环,人不舒服,不利于长时间踩街。

“现在的队员个个会做跷棒、绑跷棒。道具、扮装等都是自己动手,这让师傅格外高兴。”孙伟说,“2001年,72岁的师傅陈树功与世长辞,他再也看不到徒弟的精彩表演了。”

淤溪高跷队除在庙会、集市表演外,还经常被邀请到周围市县大的庆典活动现场踩街。孙伟自豪地说:“我们一年踩到头,挺吃香的。”现在,高跷队已从起初的13人发展到60多人,其中还有20多名女队员,她们扮演的蓝采和、何仙姑等,栩栩如生。

淤溪高跷队在街头踩街,大多数采用长蛇阵列。在繁华拥挤的地段采用双人并行队形,步子也变换为八字阵式梅花阵。展示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丑汉压阵,表演者足踩一米多高的木跷如履平地,表情丰富,活灵活现。踩街时,“唐僧取经”中的孙悟空一手持金箍棒,一手抓耳挠腮,时而以手遮额凝视远方。猪八戒则挺着大肚子,手执钉耙,一路摇摇晃晃,满脸憨相。这些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都为观众熟悉和认同。

踩高跷有“步步高”的寓意,很受社会欢迎。20多年来,淤溪高跷队除了在本镇演出外,还经常到周围的华港、苏陈、沈高、张甸、梁徐、白米、曲塘等乡镇表演,有的农民家办红白喜事也请他们去一显身手。在闻名全国的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上,淤溪贡船上的踩高跷更是不可缺少的节目,每每博得中外佳宾的喝彩,并多次获得特别贡献奖。淤溪高跷队在兴化乌金荡公园踩街时,受到50多名中外记者的追逐,不少老外抢着和他们合影。扬州琼花节一到,旅游公司就派车来接淤溪高跷队到瘦西湖公园表演。截至目前,淤溪高跷队已连续12年被邀请到”中国第一水乡”的苏州周庄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际旅游节。《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泰州日报》、泰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多次做过报道。淤溪高跷队的演出收入从根本上保证了这支队伍的正常开支,也为传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艺术提供了物质基础。

风趣诙谐的淤溪高跷既叙述了古镇的历史沧桑,也展示了当地百姓群众的睿智和文明,早就成为里下河地区的一道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