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6月26日

以水利万物的秉性,开创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城乡共融的生产生活格局

我区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本报记者 范前锋

本文字数:1535

每天上午,娄庄镇连心村村民王兰英给在城区上高中的孙子做好饭后,到姜堰中学站台赶乘860路公交车回老家干农活。下午3点多,她再坐公交车到城区。“860公交开到家门口,干农活和照顾孩子两不误。”王兰英说。

交通运输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更事关百姓切身利益。2017年,我区建成溱湖大道23座电子公交站台和196座城乡公交候车亭,投入30辆新能源公交车,新增优化公交线路7条,及时加密站点班次,完善配套设施,对新建成的省道、县道和重要的农村公路,做到道路延伸到哪里,公交就覆盖到哪里,切实提高公交便捷度和群众满意度。

2018年是我区“平安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起步之年。今年我区计划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道路100公里,改造危桥50座,建设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60公里,开展农村公路危桥事故隐患专项排查及改造工作,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铺设乡村振兴的“双向道”。

道路变宽变美了,河道同样不能落后。今年,我区明确每月26日至28日开展河道集中管护日行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河湖行动为统领,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区水利局将落实“一河一策”涉及部门、镇街的2018年工作任务和生态河湖三年行动2018年度目标任务,加快实施河湖“三乱”治理,坚持与“一河一策”任务相结合、与集中行动日相结合、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与水政综合执法相结合、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与各级河长履职相结合;加快编制镇级河道“一片一策”,督促镇街精心编制实施方案和相关标准,有序组织实施,通过以打造样板河为示范,带动河湖治理全面提档升级。

“以往河道两边都是光秃秃的,现在种上绿化,瞬间‘高大上’了,水也变清了。”住在中干河附近的翟庄村村民缪美兰对记者说。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区大力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了城乡公交、引长江水、天然气管网“三个全覆盖”与村庄环境管理长效化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去年是我区实施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的第二年。去年7月1日起,我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610元/人·月。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按照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确定,城市“三无”对象供养标准提高至1358元/人·月,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至7920元/人·年;孤儿供养标准提高至1300元/人·月。

“现在我们家每月可以领到700多元低保金,生活有了保障,日子也更有奔头了。”罗塘街道城南村老钱上个月领到低保金高兴地说。

据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我区将推进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于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帮助就业脱贫的低收入农户,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同时针对老龄人口日益增多的实际,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计划年内城镇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分别达60%、30%;推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拓展日间照料、助餐助急、培训指导等综合性养老服务,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溱潼镇湖南村村民华宏山原先是长途货车司机。2008年,他和妻子将自家住房改造成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的农家乐。10年间,夫妻俩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游客,腰包越来越鼓,与货运生意相比,年收入翻了好几番。接下来,夫妻俩还会将包装销售绿壳蛋、溱湖簖蟹等特色农副产品。

“在城市呆久了,像土灶、稻田都是第一次见到,感觉特别新鲜,玩得很开心。”来自海陵区的游客王敏说道。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当下,我区围绕“大景区、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以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溱湖生态旅游区”,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逐步向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让留在农村的人口安居乐业,并吸引更多城市人口到农村休闲居住,增强农村活力,做到“进城”和“下乡”各得其所,逐渐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城乡共融的生产生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