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7月27日
民国初期的港口市
本文字数:3773
★徐杰东
港口曾经是泰州的重要集镇。据明《万历泰州志》记载,今海陵区和姜堰区域内有四个镇,依次是港口、溱潼、姜堰和白米。之后的历代泰州地方志,港口一直作为泰州的副中心作记载。民国初期是港口发展的鼎盛时期,设立了港口市,历时19年。
民国四十八市、乡区域图
一、港口设市的背景和时间
1912年(民国元年),民国政府废除州、府、厅设县,1913年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据《辞源·行政区划表》记载,1915年江苏省分为五道、六十县,如沪海道上海县(1927年上海成立特别市,1930年升格为行政院直辖市)、苏常道吴县(苏州)、金陵道江宁县(南京)、淮扬道江都县(扬州)、徐海道铜山县(徐州)。上述5县都为本道内首县。
县以下实行市、乡制,民国政府设置“市”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县治所在的城厢地方,二是村庄屯集人口满5万的地方。总人口5万以下的称为“乡”。如苏州改称“吴县”,划为7市21乡,其中著名的江南古镇周庄、甪直其时只是一个“乡”。
据《民国泰县志稿》记载,1911年泰州改称“泰县”,总人口108万,划为城市、姜堰市、海安市、港口市、坂埨市、小纪市、樊汊市、梅兴市8市和头营乡、唐家楼乡等40乡。
1926年(民国十五年),重新划为城市、张家坝、寺巷口、塘湾、梅兴、姜堰、白米、蒋垛、曲塘、谢王河、海安、港口、坂埨、小纪、樊汊15个区。此时仍然是“港口市”,直到1929年港口区公所成立才不再称“港口市”。
港口市设立的时间为1911年到1929年,历时19年。
二、港口市的管辖范围
1911年港口市成立时,管辖现在的华港镇、淤溪镇、罡杨镇中北部、俞垛镇西南部以及海陵区原朱庄乡。
1929年港口市改为泰县第十二区,管辖范围不变,下设区属镇和乡。其中区属镇7个,包括港东镇、港西镇(不久两镇合并为港口镇)、南朱镇、龙溪镇、东杨镇、淤里镇、曹桥镇;区属乡23个,包括桑湾乡、麒麟乡、丁浦乡、唐莲乡、靳潭乡、尤朱周乡、何祝野乡、陆吉乡、孙家乡、潘王乡、甸夏乡、三角乡、马华乡、潭溪乡、刘塔乡、里华乡、徐垛乡、野马乡、野营乡、葛舍乡、罡门乡、潼头乡(纯垛)、西杨乡。至此,港口市改称港口区,港口市设立期间所属乡镇有微调。
三、市公所、行政局和区公所
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港口设立市公所,行政机关为港口市董事会,立法机关为港口市议事会。港口市董事会总董、董事和名誉董事均为本市选民,总董由市议事会选举产生,呈由县行政长官转请省行政长官任命。据《民国泰县志稿》记载,1911年6月港口市首届选举,首届议事会选举港口市总董为练达,董事为卞桂森,总董外有一名陪董,名叫王鉴泉,选举名誉董事4人。1913年7月港口市初次改选,选举港口市总董为王玉柱,董事为吴宗汉,名誉董事4人。港口市议事会有议员20人以上。
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港口市行政局成立,设局长一人,下设总务、财政、建设三股,每股有股员一人。
1929年(民国十八年)8月,港口市行政局改称区公所。设区长一人,其助理由区长选聘。区下属乡镇公所设乡长(镇长)一人,每增百户设副职,以旧乡约充区丁,以旧保正充乡丁、镇丁。
四、港口市的新式学校
港口小学(唯心庵)的明朝银杏
民国成立后,港口市开始兴办新式教育,其时港口市的教育隶属泰县第二学区管理。
1913年7月,成立港口市立第一国民学校,办学地点在港口唯心庵。1917年陈乔任校长,教师一人,学生21人,毕业6人。其时前任“卢校长授经学讲解甚是”,然“沾染烟癖、精神稍欠”。“陈教员授算术教法大致亦是”。该校有14件“国文书法”作品获县乙等奖。
1913年8月,成立港口市立第二国民学校,办学地点在潘王庄(现淤溪镇潘庄)。1917年韩景洙任校长,教师3人,学生29人,毕业19人。“该校学生发达,教室不能相容,自是佳况”,但“教职员教授管理诸法宜处心研究,以期进步”。该校有“国文作法”和“组纸工”作品14件获县丙等奖。
1916年4月,成立港口市立第三国民学校,办学地点在靳家潭。1917年阮仰元任校长,教师1人,学生29人。“该校初办,成绩无甚可稽,学生亦未足额,布置大致尚是”。该校有8件“帖纸工”作品获县丙等奖。
1916年4月,成立私立明达国民学校,办学地点在三角垛,校长宋自强,教师1人,学生36人。
1918年成立港口市立第四国民学校,办学地点在孙家庄。
1928年5月,又成立三所初级小学,办学地点分别在上溪庄、窑头朱家庄、徐家舍。
五、港口市的工商业
民国初期,港口市工商业较为发达。
“乾和泰”油坊,资本为甲等,设备有引擎机一架、榨龙二只、打箱三只,工人二三十人。
“乾利泰”机械碾米厂,资本为甲等,设备有引擎机一架、机斗三张,机师一人,工人二十余人;“乾永盛”机械碾米厂,资本为乙等,设备有引擎机一架、机斗二张,机师一人,工人二十余人。两家碾米厂每天出米都是一百多石。
“宝兴和”“德茂祥”经营布匹,“乾元盛”“金元发”经营南货,资本都是丁等,银五六千元,店员五六人。港口商店因地方受限制,铺面普遍较小,但生意较为红火,一些商店的生意做到宁乡、周庄,甚至是兴化地界。
民国时期,“陈德和”“邹源盛”两家酱园店比较红火,它们的咸生姜远近闻名。
六、公安、邮电、航运、驿站和卫生
港口市设有泰县公安局港口分局(派出所),在编警察大约10人。
1927年港口公安分局有军用电话联络县公安大队总部、县内各分局及东台、兴化、泰兴联防区。
1921年以前,港口市就设有泰县邮务局邮务代办所。
那时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而设立驿站,来往官员也在此食宿。在泰县城北有城北十里铺、城北二十里铺、城北三十里铺、城北四十里铺、城北五十里铺、望城口铺,至此入兴化高邮境;在泰县城东北设有杨家庄铺、淤溪铺、祝家庄铺、马家埝铺、读书址铺,至此入东台境。以上每条路线的前几个驿站都在港口市境内,每铺都由一名士兵把守。
港口地处卤汀河要冲,自古水运发达,民国以来开始发展现代航运。1920年,泰州大源公司开通泰州至兴化沙沟水上航运客班,称为“泰沙班”,从泰州下坝(施家湾、韩桥)出发,经港口、花家庄、周庄到兴化老阁、沙沟。1929年,江泰公司开通泰州——兴化——盐城客班,1930年大生公司也开通泰州——兴化——盐城各班。这两班轮船都经过港口。
那时的港口市卫生事业有所发展,为防止天花,1928年全市种痘716人。
七、港口市的名人
民国初期的港口市可谓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凌文渊(1876—1944)是港口市的名人之一。他在1912年1月当选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1913年4月当选民元国会众议院议员。1917年8月,梁启超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时,他任财政部参事。1922年升任财政部常务次长,同年11月、12月先后两次代理财政总长。抗日战争期间,他拒绝出任伪职,曾任北平艺专校长。凌文渊诗书画三者俱佳,书法、绘画造诣尤高,与陈半丁、陈师曾、齐白石齐名,时称京师四大画家。
民国初期的港口还走出了几位青年才俊,日后各有成就。
吴惠春(1896-1968年)1912年从港口外出,前往镇江新泰恒百货店做学徒。1934年春,他与陈进哉、钱锡同、陈炳昌等8人合伙,在泰州坡子街开设天福商场,后来天福逐步成长为当时泰州最大的布匹专营店。在天福之后,吴惠春又在上海开设了福新批发布庄。吴惠春的一生颇具传奇,泰州城里的坡子街上留下了一串串“天福故事”。解放后吴惠春曾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
陈炳昌(1896-1971年)出生在港口的一个书香门第,1913年考取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先后师从凌文渊、洪梅禅学习书画和篆刻,是泰州出名的画家和诗人,除书画作品外,还撰有《港口竹枝词》《地方方言考》等。
生于港口,长于港口,之后抱别故乡成为华人文化名流的当以松年法师(1911-1997)为最。松年法师少时俗名宋铁成,17岁入清华大学攻读文学。21岁在句容宝华山隆昌律寺受戒,先后在镇江、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佛寺修读佛学。53岁出任新加坡菩提阁住持。松年法师是新加坡的高僧、大学问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书画被评为国宝级的创作,曾多次作为新加坡国礼赠送给友好国家政要。邓小平、江泽民以及多国著名图书馆、博物院都购买并珍藏松年法师的书法作品。
华人文化名流松年法师
施润麟所绘《港口街市图》
八、港口市的名胜古迹
据《港口竹枝词》记载,港口有八段景:鸡鸣唤渡、东溪玩月、芦汀渔火、沙溪夕照、十里荷香、千家菜圃、藜阁书香、古寺春云。
据《民国泰县志稿》记载,港口市的古迹有郭栾潭、神泉、纛(dào)旗杆、桑家湾、羊打鼓、野营、野马、鲍老湖、淤祁湖。
港口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上溪的观音阁。
九、港口的市容市貌
水乡港口自然风光
港口是一座美丽的傍水古镇,那时有一条南北夹河穿镇而过,南北两头各有一港,港口因此得名。港口的夹河常年风平浪静,两侧用青砖砌成驳岸,并用木桩护岸,防止驳岸坍塌。夹河上有南北两座桥,连接东西两岸,人在桥面上过,船在水中行,熙来攘往,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格局,丝毫不逊色于江南水乡。
港口夹河两岸由北向南商铺林立,粮行、布店、糟坊、洋货店、杂货店、饭店、旅社、早茶店、浴室等一应俱全,众多商号中不乏世代相传的老字号名店。两岸数百家商铺的门前都是“人”字顶砖木结构长廊,行人下雨天走在长廊下可以免受风雨侵袭。
港口所属农村水网密布,环境优雅,宛若仙境。邑人王均《吉家庄》诗云:“龙溪北去吉家庄,十里烟波到水乡。一境真疑天以外,数村宛在水中央。”
港口地区的垎岸奇观更是天下少有,春天油菜花开,放眼眺望,一块块垎岸被油菜花包裹着,景色并不亚于兴化的垛田油菜花。
港口地区是画家写真采风的好地方,也是摄影爱好者拍摄作品的好去处,当然小说写作、书法锤炼、动漫创作等也无所不宜。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港口一定会成为泰州旅游休闲的璀璨明珠。(参考书目:《民国泰县志稿》《港口竹枝词辑注》《泰州文献·(民国六年)泰县教育近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