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8月10日

姜堰坝口的由来和变迁

本文字数:1751

★黄稳成

 

 

坝口,历来是姜堰的市中心。在四乡八镇,坝口又是姜堰的代名词,到姜堰必到坝口。据民国《姜堰市乡土志》记载:“吾姜古称罗塘,又名三水,南可通江,西达淮湖,东则到海,明代坝口未经堵塞,三水汇于河湾,激湍成罗纹形,北流而入下坝,并无阻隔。清初,黄眉房建龙王庙于坝上,而上下河始分。”这就是坝口的来历。

坝口之所以出名,跟一夜建了个龙王庙的传说有关。黄眉房,字宛升,此人是姜堰的大财主,有钱有势,在乡里经常为非作歹,可是也有人不买黄宛升的账。姜堰南边60里的地方有个黄桥,黄桥有个何御史,曾做过朝庭的命官,每年清明都乘船到天目山祭祖。看着何御史来祭祖,根本不把黄宛升放在眼里,黄宛升恨得牙痒痒,他挖空心思想出一个对付何御史的绝主意来。

坝口是来往船只必经之处。这年清明,何御史祭祖时,超前一天先派人一路探看,未曾发现任何障碍。清明节早晨,何御史一家老小上了船,带着香烛冥钱纸轿人马猪牛羊六只眼等。那天日暖风轻,沿岸柳暗花明,莺歌燕舞,顺顺当当地来到姜堰,何御史满心欢喜,一路上吟诗作对。忽然掌舵的说,前面的坝口有一座龙王古庙挡住了去路。何御史好生惊奇,出舱一望,那龙王庙亭台楼阁,古色古香,香烟缭绕,侧耳一听,钟鼓齐鸣,余音不绝。何御史急匆匆下船,进入龙王庙,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走了个遍,果然是一座古庙。他心里好生纳闷:怎么一夜之间就冒出个龙王庙?何御史派人一打听,原来是黄宛升搞的鬼。

何御史一纸诉状告到扬州府,谁知黄宛升早就派人打点了。扬州府派人调查,只见门墙上粉灰斑剥,大殿里神像缺胳臂断腿,蛛网灰丝,牵连满屋。砖瓦木料是旧的,菩萨是旧的,就连铁钉也是锈的,细细一闻,庙里还有一股子淡淡的陈腐味,果然是一座古建筑,虽然规模不算大,但不是一夜工夫能砌起来的。结果何御史输了官司。

原来这黄宛升极有心计,他以砌龙王庙挡洪水保地方太平为理由,向老百姓征集陈旧的砖瓦木料。将砖瓦木料用烟薰黑,将钉子用盐卤渍,又派人捉了几千只蜘蛛。清明节前,砌龙王庙的所有材料就备齐了,藏在隐蔽处,连泥水石灰门窗及玻璃也都准备得一点不差,工匠杂活人等全部通知到户。清明节的上一天晚上,几百名工匠云集坝口突击动工,一夜之间就砌成了龙王庙。黄宛升派人将那几千只蜘蛛放在庙里让它们结成网,新庙更像一座古庙。一夜建成了龙王庙,自此就有了坝口的地名,坝口也因此增添了几分传奇。

解放初期,坝口是连结几条伸向东西南北石板街的结合部,也是东街、西街、南街、北街的起点和界定。街巷条石铺筑,弯曲狭窄,房屋矮小简陋,一式平房,偶尔可见一两家显得十分突出的二层小楼。这里商店林立,著名店号有:乾隆昌、裕隆昌、洪义泰和、胡源泰、乾德大、连升、冷公茂、吴裕和等,小商小贩或定摊或流动,点缀了街市的繁华。四乡的农民,捉鸡、背粮、赶猪上街来卖,再买些生产和生活用品回去。坝口是姜堰的商业中心。买进卖出,日夜不停,肩挑箩筐的,手推独轮小车的往来不断。在古运河湾口,粮船、猪船、粪船,结队排开,逶迤几百米。

1958年姜堰拓宽了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坝口是几条石板街汇集的地方,拆迁了许多平房,有了一个长宽均不到百米的小广场,人们习惯称之为坝口广场。广场周边排满了商店,当时最大的百货公司,就在坝口南边的南街上,这里既是购物中心,又是休闲中心,人们茶余饭后,有事无事都喜欢来这里转悠。

“文化大革命”期间,源于姜中的姜堰地区两大造反派组织打派仗,搞辩论,发布通令,游行示威,都聚集在坝口。广场上一度还搭起了一排排大字报栏,坝口也被人们改称为“文革场”。

上世纪90年代,城市改造,这里建成一大片开阔地。广场周边浇筑了水泥路道,中央矗立着姜堰撤县设市的纪念碑,碑的底座是圆形的平台,平台前是扇形的广场。广场北边的东西两侧各有六根立柱,上有风雨盖,也是市民休憩的长廊。广场西侧,竖起一块石碑,镌刻了姜氏父子筑堰拦水的史绩,铭记姜堰的来历。因原先设计的坝口广场格局影响东西南北交通,2009年进行改建,东至东卫生巷,西至原坝口广场后侧道路,南至东、西大街,北至迎宾路,兴建了一幢21层的商住楼,一座22层高的综合大楼;北大街东侧新建了一处3800平方米的人民广场、14600平方米的停车场和商业街。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坝口的变迁令人感叹。坝口的新貌是姜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姜堰区两个文明建设蓬勃向前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