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1月16日
湿漉漉的淤溪
本文字数:3042
★杨宝军
泰东河淤溪段 杨宝军 摄
“淤溪湖晓户,喜换故乡船。有岸皆围水,无山不碍天。鸣榔渔户集,呼食鸭栏连。新绿随杨外,黄花衬菜田。”这是清朝诗人袁承福(江苏东台人)在《啸竹诗钞·淤溪晓望》中对淤溪湖的美赞。
通扬运河之北,泰东河畔,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古镇淤溪。这里,一条黄金水道流淌千年,航船劈波,渔舟唱晚。神州文明的种子在这里发芽,华夏文化的精华在这里积淀。运盐河、下玺河和龙溪港三水汇合于此。这里是“三水”的汇合处,也是“三水”的延伸和发展。
一
淤溪地处里下河地区,泰东河(旧称运盐河)横贯境内。明朝万历年间在《泰州志》“四境图”和“乡土”中记述,淤溪是原泰县的姜堰、溱潼、白米、淤溪和港口五镇之一。
淤溪镇境内的淤溪河古称玉乳河、钥匙河、玉玺河。相传古代的某一年遭遇旱灾,天干地裂,天上有一条母龙,足孕待产,她腾云驾雾,四处寻找,眼泪汪汪,向人间张望,只见眼下赤地千里,草木枯槁,找不到产子的地方。母龙在这为难之际拨开浓云,抹去眼泪,定睛细看,不由心头一阵欢喜,找到一块好地方了。原来刚才眼睛被雾遮住了,现在完全看清楚了,云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河泊,碧藻丛丛,绿水泱泱,寂静清幽。于是母龙毫不犹豫地按下云头,选择这个小河作为自己的产房,顺利产下一条小龙。小龙出世以后,喝这里的水,吃这里的生物,一天天长大长壮。因为这里的水味甘甜,水质醇厚,能与乳汁媲美。到了小龙能腾飞的时候,母龙前来接子,她非常感谢这片河泊哺育龙子的深情,于是运足力气,收紧四爪,用尾巴横扫了一下,顿时浊浪排空,一下子把河泊的面积扩大了头两千亩,让这片水域滋养更多的人。因为这段神奇的传说,四周的百姓就把这条河称为玉乳河。
玉乳河的美名后来传到西汉海陵王的耳朵里。海陵王一高兴,带了一大拨人马来到玉乳河。他爱玉乳河的水域风光,更爱这里的野鸭肥壮,他是来散心打鸭子的。众人划船,让他纵情射箭,虽然玩得快活,可是一不小心把玉玺掉到河里去了。随从纷纷下水打捞,怎么也没有捞到,从此玉乳河又被人称为玉玺河。
后来淤溪镇建在河边,玉乳河又改成淤溪河。从古到今,淤溪河一直是苏北里下河的主要河流,在水运交通、农田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是淤溪的母亲河、生活河和幸福河。
二
泰东河旧称运盐河、北运河、下官河等。该河南起新通扬运河,经淤溪、溱潼、时堰、西溪至东台南入串场河,成就了泰州与淮南的许多盐场的直接相通,淮南和滨海盐场的盐都运到泰州,掣验过坝并通过长江运往全国各地,泰州盐税因此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苏北其他货物的转运也相对集中在泰州,繁荣了泰州经济,于是这条河就成了里下河腹地的黄金水道,也奠定了泰州作为里下河门户的基础。
泰东河最早开发于汉代,为运盐河,全线开挖贯通是在明永乐二年(1404),这是明代为加快海盐流通所采取的举措。泰州因盐而兴,泰东河两岸是盐场的聚集地。
据《民国泰县志稿.河渠》记载:“杨公堤即运盐河之捍堰,自泰州至东台一百二十里。明朝成化七年(1471),御史杨澄巡视海上,因运盐河堤年久倾颓,商盐阻滞,奏请筑河堤一道,用桩木四万三千,苇草七万余束,兴工于十五年二月(1479年),凡四月堤成。经一百多天的建设筑成的。”
杨公堤筑成后,首先得益的是盐运,水陆运输齐头并进,往来便利。其次是恢复了陆驿。堤上设邮亭十座,境内沿途经杨家庄铺、淤溪铺、祝家庄铺、马家驿铺、读书址铺等入东台。每个驿铺除设馆驿,供驿使歇宿外,还派专人饲养马匹,以便从杨公堤上快速传递公文信函。再次是便利了商贸往来。东台一带的棉花、土布、柴草等由牛车源源不断地运往泰州;里下河一带的粮食、油料、大豆等成批地涌向产棉地区。据《东台县志·杨公堤记》记载,堤高七尺,树以万柳,堤长百余里,柳树成荫等云云。杨公堤绵延泰、通、楚(今淮安)三州,三州人民从中受益匪浅。1971年,泰东河淤溪段夹河拓宽时,从淤溪河河北楼250米长的河边挖到100多根木桩,每根4米多长,还挖到铜镜、铜烟台等,这些都证实了当时的淤溪商贸很繁荣。
三
淤溪水多,多得连地名都是湿漉漉的。先说淤溪这个名称,拿两个字都带水的字命名乡镇,并不多见。淤溪境内还有泰东河、龙溪港、鲍老河、鳅鱼港、玉乳河、茅山河、九里湾、斜凤港、靳潭、里溪……如若口渴了,念一念这一长串地名就如饮甘泉。
隋唐时,淤溪河由淤溪河、下玺河和龙港河三水汇合而成,其主导与支配作用十分明显。除上述河流外,它还与周边地区各个支、干河流水系同脉同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溪”字的河流很多,西北有龙溪港、上溪、下溪、小溪和海陵溪,东北有西溪、丁溪、俞溪河和桥溪河。
《高邮州志》记载:“淤溪河位于高邮东南方,西抵运堤,南通山阳、樊川、甘泉接泰州界。开皇七年,扬州开凿山阳河以通漕即此。”为摸清淤溪河的历史,2006年,淤溪镇政府派刘金鼎、陈俊华等同志赴高邮档案馆调查,他们摘录的淤溪河的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后来编入了《古镇淤溪风情录》。
《泰县志》记载:淤溪周边有泰东河、龙溪港、俞溪河、茅山河、淤叶河和桥溪河等,其中最具运输能力而又比较发达的是泰东河,1955年列入省级航道。泰东河全长60公里,河宽50-150米,水深2.0-2.4米,底宽17-20米,可通航200吨级船舶。现在的泰东河不仅是通江、达淮、入海的主动脉,而且是沟通苏北里下河腹部水网的主要干道,在城乡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泰县志》记载:茅山河至淤溪镇北,流经野卞、俞垛、忘私和茅山,合称俞西河。而蚌蜒河又是其水系的另一部分,西起老阁,东至南柯,该河上承北橙子河、南橙子河、斜丰港的坝水,东排入海。上世纪80年代,该河淤溪段曾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以畅通兴化唐港河与江都站之间的引排,保证里下河地区旱能灌、涝能排。
1991年夏,里下河地区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由于江都抽水站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取得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当时淤溪镇曾有百姓赋诗称赞:“现在政府修水利,大旱大水引排江。沿河两岸民安乐,农业丰收水运忙。”
四
淤溪地处姜堰西北的城乡结合部,是泰东河百里长河第一关。“坚守淤溪咽喉道,失陷淤溪泰不安” 。
当年,淤溪是国共两党争夺的军事要地。解放前,泰州的国民党军部曾派遣一个连驻扎淤溪太平禅院。为了坚固攻势,1940年,国民党还在该驻禅院的东北角建造了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方形碉堡,并在周围打土围、挖战壕、修坑道,以便在炮楼上瞭望放哨,确保这座重地万无一失。这期间,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驻守泰州时,曾赠给淤溪太平禅院老和尚僧连舟木质横幅大匾一块,上书“太平禅院”四个金字,并题有上下款,以此联谊军地双方。
五
解放后,泰东河淤溪段夹河水深流急,航行事故时有发生。1971年,县乡两级政府先后两次报经原扬州地区批准,动员民工5000多人次,把250米的夹河拓宽25米,浚深2.5米,同时对镇北的扳罾河(即北泓河)进行拓浚,总计完成土方11.51万立方米,还将夹河南北的河坎做了石块护坡。1981年新建了淤溪至里溪的大桥,实现了与马庄、叶甸之间的公路连通,来往行人彻底结束了“非船莫渡”的历史,开启淤溪人一步出镇的新时代。
2011年,省委省政府积极策应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江水东引北调战略,启动泰东河拓浚工程。此工程涉及淤溪镇靳潭、杨庄、淤溪、里溪、卞庄、武庄6个村,短短一个月内全部搬迁到位。拓浚后的泰东河淤溪段河口宽90米,河底宽45米,河深5.5米。投入近3000万元建成的淤溪大桥犹如一条长龙横卧在泰东河上,成为水乡淤溪的一道靓丽风景。
千年淤溪镇,河光十里波,名字垂青史,水流贯日虹。淤溪承载着汇集的“三水”,怀着泽国风情,被誉为泰州的“后花园”。沿河两岸被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确定为里下河定点采风基地,邵华、吕厚民等艺术家曾先后到淤溪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