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4月23日
拾 屎
本文字数:993
◆戴永久
建国前后,饱受贫穷蹂躏的亿万农民继续传承沿袭了上千年的耕种传家的理念,以种田为业,产粮为主,蹒跚而行。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为了多产粮,农民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积肥造肥。拾屎就是其中的一种老少咸宜的积肥方式。
拾屎又称屎笿儿。那时人和畜牲随地大便不足为奇,加之人的饮食以粗粮和副食品为主,“一斤山芋三斤屎,称称刮刮还不止”虽有夸大之嫌,但也活生生地道出了可拾之屎较多。
“拾屎”的用具就是屎勺儿和屎笿儿两样:“铁匠打屎勺儿——不搭钢”讲的屎勺儿就是把小锹儿敐在一根长柄上,屎笿儿则是一只小畚箕配上小树杈绑扎而成的提柄。使用时,用屎勺有锹的那一头伸入提柄将屎笿儿撬起来,放在一只膀子的臂弯处,用另一只手和膀子压住勺柄的另一头,以求保持平衡。也有的人将屎勺儿柄扛在肩上,屎笿儿背在身后,这叫做屎笿儿。
当年屎笿儿的人既有形式和实质之分,又有专业和业余之别。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出门都会煞有介事地上屎笿儿,意在起个“耕种为上,劳动为荣”风范作用,其实他们并不刻意寻找粪便,沿途如有所获则两全齐美,若无所得也心安理得。专业人群都是些身残体弱的人或是因故辍学的半大孩子,这帮人是拾屎的主力军,再就是那些在校学生和“吃了玩,没心谈”的闲和尚,天寒地冻伸不出手来挑猪草,闲在家中“猫儿爪子抓心”,就约上几个狐朋狗党以拾屎为名,出门玩“打六砖”“打钱墩子”“格房子”“打鸡”“跑冻”的游戏。家长“眼不见,肚不恼”,只要不惹事生非,拾屎多少也不计较。
后来合作化、公社化,所有制改变了,农村里的生产生活形式的脱胎换骨。在集体经济条件下,私养牲畜减少堵塞了野屎的源头,好在路人行走、集体出工的人在野外“吃喝拉撒”并无大的改变,加之缺肥问题仍然存在,所以拾屎这一特殊工种依然保留。每个生产队都会安排几个专职拾屎积肥的人。这时拾屎的行式也与时俱进了,从传统的屎笿儿变成了用担子挑,从原有的拾猫狗人粪便演变成拾田间劳作的人和户上散养的鸡鸭粪便,如果碰到耕牛在途中拉屎,半天的工分就到手,但是这种好运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拾屎可以挣工分,有的投机分子竟然不择手段地干起夜里摸到集体的猪场、牛圈和学校里的厕所偷粪的勾当。
随着化学肥料的普及和耕作方法的改进,种植业对家积肥的依赖越来越小,再者,改革开放后,务工与务农的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集聚,拾屎这种沿袭多年的传统农事也就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