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4月13日
吴仁宝与河横村
本文字数:1360
◆叶轻痕
吴仁宝是“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带头人,是中国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河横村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彰的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一把铁锹改天地”闻名全国,江苏省还掀起了“学大寨、赶河横”的热潮。1964年河横村开始“沤改旱”时,华西还是一个普通村庄,吴仁宝曾只身来到河横参观,这是河横人至今津津乐道的佳话。
早年的河横村为垛田地貌,河道纵横交错,河道中间形成了上百个小岛,这些小岛高低不一,最高和最低的相差有一米多。以前的河横人世世代代在这些小岛上耕种,出门就要撑船,极其不便,当地流传着一句话:“田低沟汊多,出门就是河”。数百年来,河横人一直遵循每年一熟的种植方式,每年只种一季水稻,其余的时间就积水沤田,等待下一年继续种植水稻。1963年下半年,河横人决定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提高土地产出。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河横的男女老少齐上阵,放掉老沤田的水,把土地进行深翻、晾晒,在冬季增种小麦,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实行稻麦轮作,以期提高粮食产量。著名水稻专家陈永康还曾到河横了解情况,河横的做法也因此悄然传播,但那时的河横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一场现代农业的巨变刚刚萌芽。
吴仁宝出生于1928年11月,1957年11月担任江阴县华墅乡第23高级社党支部书记。1958年8月,23社与附近的泰清、马桥、立新三个高级社合并,称为跃进社,吴仁宝改任跃进社党支部书记。1961年10月15日,华墅人民公社的17大队分成华西、前进、向阳、立新4个大队,吴仁宝担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1964年春夏时节,从朋友处得知泰县河横(时称大队)进行“沤改旱”,吴仁宝决定亲临学习。
从江阴出发,一路又是乘车又是坐船,吴仁宝终于在当天中午时分到达河横村。得知吴仁宝是江阴的一名大队支书,河横大队安排大队干部陈冠余接待他。
据陈冠余的弟弟陈冠友回忆,当时吴仁宝身穿一件蓝色的对襟褂子,身材比当时的一般人要略胖。吴仁宝在陈冠余家吃过午饭,便和陈冠余商量去“沤改旱”现场看看。
陈冠余、陈冠友兄弟俩决定一起陪吴仁宝去看,陈冠友划船,陈冠余、吴仁宝二人坐在船上。陈冠友划着船,在垛田中间穿行,垛田里是劳作的河横干部群众。吴仁宝详细地向陈冠余询问了“沤改旱”的动因和做法,并和陈冠余交流了两村的工作。吴仁宝告诉陈氏兄弟,华西大队当时普遍还是土坯房子,盖的红瓦,条件还不如河横村。
吴仁宝等三人在河横垛的田间穿行了两个多小时,陈冠友又把船划到家门口。因为当天已无回江阴的车,吴仁宝决定在河横住一宿再走。当天晚上吴仁宝又在陈冠余家吃了晚饭,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坐船离开了河横。
河横村“沤改旱”取得了成功,几年后再接再厉,发起“平田整地、改天换地”行动,决定将全村的河道填平,重新规划生产河道,彻底改变“出门就是河”的出行和生产不便。这是一场比“沤改旱”更加艰巨的行动,但河横人肩挑背扛、日夜奋战,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并且因此成为江苏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人民日报》等媒体均进行了报道,河横村随后扬名全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河横村又在生态循环经济上探索出新路,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的殊荣。
后来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创造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中国基层干部的传奇。2009年,第二届中国绿色村庄年会在河横村召开,吴仁宝的第三子、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吴协平赴河横参加会议,河横村的“中国名村林”也留下了华西村的友谊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