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9月28日

“海陵麋鹿”探源

本文字数:2278

◆袁为伯

 

泰州博物馆珍藏的麋鹿化石(图片选自网络)

 

麋鹿又名麋(《庄子》)、尘(《说文》),为鹿科动物。以其面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俗称“四不象”,为我国特产。它与四川的大熊猫、陕西的朱鹮、扬子鳄、海南的坡鹿、新疆的野马、甘肃的高鼻羚羊同属我国拯救的七大濒危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

上世纪90年代初,本人在古籍和资料中发现了古海陵地区(即今泰州市、海安市、如皋市、东台市及其他毗邻县市的部分地区)有关麋鹿的记载,产生了探源的兴趣。

海陵县为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设置。《后汉书·郡四志》海陵县的注释中说:“海陵多麋”,这是最早证实“海陵有麋”的记载,表明在公元前117年以前就有麋鹿活动。

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有这样的收载:“麋生南山山谷及淮海边……”其所说的“淮海边”包括古海陵地区的淮河水系湖积平原。

公元232—300年,西晋张华所著的《情物志》对海陵麋鹿也作了详细的记叙:“海陵县多麋,千万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左田右耎,音“软”)。民随而种,不耕而获……”是说公元3世纪以前海陵县就有成千上万的麋鹿,它们扒掘草根为食,踹烂了土地,使农民无需耕作便能种上庄稼获得收成。

南北朝时梁代名医陶弘景(公元452—536年)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收载:“……今海陵间最多,千百为群,多牝少牡……”充分说明古海陵的麋鹿在漫长的远古时代就负有盛名乃至为后来的方志医书收载,近代的《中药大辞典》亦有收录。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兴修水利、农田方整,古海陵境内多次挖出麋鹿化石,又把“海陵多麋”的时间推前了。

1958年12月,姜堰区蒋垛镇孟湾村附近挖到了一批鹿角和头骨化石。

1976年11月,泰州南郊寺巷西谢村农民开挖向阳河时,在距地表1米以下的土层发现两具麋鹿骨骼化石,其中一具基本完整的雄性麋鹿化石为“全国稀有”。后经专家考证,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麋鹿骨骼亚化石,距今已有六七千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基本完整的新石器时期雄性麋鹿亚化石骨骼标本。该化石现为泰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1977年、1983年姜堰区天目山商周遗址相继出土商周两汉的基砖、陶片、铜镜、彩陶球等,同时挖出一批鹿角亚化石和麋鹿角化石。经考古部门鉴定,骨、角化石为先民食用后弃掷的麋鹿骨骼和角的化石。

1977年,海安市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了大量的麋鹿角骨化石,进一步证实新石器时期——大约四五千年前的青墩人已把麋鹿作为捕食的猎物。

1983年,姜堰横埭村东单塘河新石器文化遗址又出土了一批陶片和类似鹿角的化石。

1984年在姜堰桥头西沙村挖到麋鹿角化石……这些充分说明古海陵曾经是麋鹿的故乡。

1977年春,海安农民在田间挖土时发现了一批动物化石,误作“龙骨”“龙齿”出售给医药公司。本人曾护送化石至省自然博物馆,后经鉴定为古象骨齿化石。可见古海陵成陆时间很早,且大多数为未开垦的沼泽地,水草丰盛,气候温暖,适宜诸如麋、鹿、象等身躯较大、性格温驯的食草动物繁衍生息。英国牛津大学生态学家玛娅·博伊德博士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发表的考察论文可以证实。

上世纪50年代初,姜堰溱潼至泰州一带沟河纵横、港叉交错、湖塘棋布、人烟稀少,荒田多达112平方公里,是野生动物常年栖息繁衍的天堂。红旗农场到溱湖医院地段更是茫茫一片荒滩。不难想象,远在四五千年的古海陵草木茵茵,沼泽一望无垠,芦苇丛生,千万为群的麋鹿在这广袤的大地上游荡。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人口繁衍、耕地扩大和天灾人祸,麋鹿终无生存之地,最终在如皋的蓼角咀、麋鹿港等处慢慢消失。

根据有关志书推测,海陵麋鹿的消失大约在清朝康熙年间。依据是康熙五十八年刊刻的《崇祯泰州志》卷之一特产条“毛类”“……麋、鹿、麂、獐……”的记载,其后的雍正、道光等志书上只提及“麂、獐”,而没有“麋、鹿”。然而雍正十一年的(1732年)《扬州府志》卷十一物产志地产药材中仍有麋鹿的记载,其数量微乎其微了。这一点《麋鹿生境考察》(英·牛津大学·玛娅·博伊德等著)亦有详细记载:泰县里下河地区曾是麋鹿的故乡,后因捕猎和生活环境剧烈变化逐步减少,约在100—120年前绝迹。

综上所述,海陵麋鹿是古代麋鹿的一大种群。在古代多山的中原地区以及华北、华中平原、丘陵地带,麋鹿家族极为旺盛,不过它们是人类的主要猎物,古代王侯更是把麋鹿作为狩猎的主要对象。据有关史料记载,孟子就曾在齐宣王的园囿里看到过“杀其麋比如杀人之罪”的立法,亦说明当时野生麋鹿已经不多,齐宣王这才下令保护。秦汉以后,由于滥杀的缘故,野生麋鹿已经不多了,帝王们便开始把捕捉到的麋鹿放养在皇家园林。清末最后一群麋鹿就放养在北京南海子的皇家猎苑,可惜1894年永定河河水泛滥,冲毁皇家猎苑,残存的麋鹿逃出,皇家猎苑保存的园林种群消失。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八国联军烧杀抢掠,不仅抢走了大批珍宝文物,也掠走了大部分麋鹿,致使这一珍稀动物在中国本土销声匿迹。这期间只有英国的一个乌邦寺庄庄主十一世贝福德公爵从欧洲各地收集流散的麋鹿并放养在自己的领地乌邦寺,后来繁殖成功且垄断发展了半个世纪,方才得以保存。虽然后来逐渐扩展到20多个国家,但终因水土的关系繁殖缓慢。

1985年,英国塔维斯托克侯爵赠送了22头麋鹿给中国,从此麋鹿开始了回归本土的新纪元。

1986年8月,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从英国伦敦动物学会挑选了39头麋鹿无偿提供给中国,原产地大丰随后恢复了野生麋鹿种群。

批量回国的麋鹿分别放养在北京南海子和江苏大丰麋鹿苑以及湖北的天鹅洲等地。1996年,姜堰溱湖湿地公园从大丰引进4头麋鹿,现已发展到110头左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麋鹿的保存率居于世界之首。

可以肯定,不久的将来,“四不象”家族一定会重新活跃在它们的祖先曾经繁衍生息的故乡——古海陵地区。

 

溱湖麋鹿(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