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02月25日
房颤的治疗与危险因素干预
——对话市二人医党委委员、医务处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陈惠平
本文字数:1345
本报记者 李晓倩
李晓倩 摄
专家档案
姓名:陈惠平
职务: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医务处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
专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成就: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预防和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参与课题“肺静脉前庭隔离联合左心房线性及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获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参编2部,主持1项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中国30岁至85岁的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60岁以上男女人群患病率分别为1.83%与1.92%。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致疾率与致死率很高,其中卒中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房颤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严重地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也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积极防治房颤具有重要的意义。日前,记者采访了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医务处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陈惠平,请他谈谈房颤的预防与治疗知识。
记者:房颤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陈惠平:研究显示,多个临床危险因素(如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心衰、肥胖、呼吸睡眠暂停、心胸外科手术、吸烟、运动、饮酒、甲亢、脉压增大、家族史、基因变异等)、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异常(如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壁厚度增加)、血清生物标志物异常(C反应蛋白、BNP)与房颤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记者:如何治疗房颤?
陈惠平:房颤的治疗包括心脏节律控制、心率控制和预防卒中。
节律控制的方法有药物复律、电复律、射频消融和外科手术,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
一般来说,心率控制安全、有效,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约80%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心室率。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是控制心室率的主要两类药物,如果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则可考虑联合地高辛等洋地黄类药物。
预防房颤患者卒中事件的药物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类。经典的抗凝药物是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其预防脑卒中的作用已得到多项临床研究肯定。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有用药方法简单、无需指标监测等特点,但是费用相对较高。
记者:是否所有的房颤患者都需要抗凝?
陈惠平:对于房颤患者,在确定抗凝治疗前均需进行风险评估。目前应用欧洲心脏病学会推荐的 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于合并瓣膜病的房颤患者,不论其评分高低,一律需要抗凝治疗。积分男性≥2分、女性≥3分者需服抗凝药物;积分男性1分,女性2分者,在详细评估出血风险后建议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无危险因素,积分0分者不需抗凝治疗,但低卒中风险的患者,应在4-6个月后重新评估卒中风险。
记者:房颤患者如何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危险因素和伴随疾病如何管理?
陈惠平:目前指南推荐将识别和管理危险因素与伴随疾病作为房颤患者治疗的组成部分,建议房颤患者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针对性治疗并发疾病,以减少房颤负担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房颤合并高血压患者应注意良好的血压控制,以减少房颤复发、卒中和出血风险。可以考虑体育运动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复发,但过度的耐力运动可能会促发房颤。对于尚未发生房颤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和高血压患者应考虑进行房颤机会性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