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3月23日

一篙撑上湖中天

——访会船篙子手、溱潼镇薛何村郑伟劲

本报记者 杜宇 陆夕勇 石玉

本文字数:1081

 

随着会船节临近,溱潼镇薛何村的郑伟劲越来越忙碌了。作为会船节的一名篙子手,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撑好船篙子非常重要。

记者见到郑伟劲时,他正在忙着修刮竹篙上的竹节。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篙子手,没有一支趁手的竹篙是万万不行的。郑伟劲告诉记者,竹篙的选择很有考究,必须选用生长3年以上的老毛竹。它的强度和韧性才能达到要求,否则容易发生断裂,对篙子手来说也是非常不安全的。

郑伟劲告诉记者:“竹篙制作首先要磨平竹节,把它醒直了、一步一步弄光滑了。篙子的长度按照习惯,相当于臂长的3.5倍。”

交谈中,郑伟劲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能接触到篙子,受祖辈的影响很大,他爷爷和爸妈都撑船。他19岁时第一次登上篙船,经过几次简单训练后,便迫不及待地试起来。但由于技术不熟练,导致竹篙插到水里拔不出来,他一时羞红脸,暗下决心,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像祖辈那样勇争第一。

郑伟劲说:“在船上站的位置有讲究,刚上船,他就跟着祖辈学,站在中间位置。一年又一年会撑了、撑得比较好了,就到了船头位置,那就是首篙了,就跟领头人一样。”

杨柳依依,烟波渺渺。十里溱湖荡碧波,千舟竞发逐春潮。回忆起印象最深的那次比赛,郑伟劲说,当时随着竞赛号令一发出,水手们齐喊:“下!下!”声音响亮,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笔直地两上两下,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笃——笃——”的撞击声。有节奏的锣声越来越紧,船立即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去。那也是他作为参赛选手第一次拿到比赛名次,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心情非常澎湃,整条船上的人都激动地欢呼。所谓“上阵父子兵”,当时郑伟劲的父亲也在船上。他说永远记得父亲向他投来赞许目光,那时他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坚持下去。

溱潼会船节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参加会船人员一般一参加就必须坚持3年。一船人数正常有26到28名,要想篙子船撑得快,默契配合很重要。会船节前,每个村子都举行选拔赛,选拔一条最优船,并汇总各条船上的能手,组成一支最强“战队”。今年薛何村也是准备了12条篙子船和2条划船。

郑伟劲在20多年的会船经历里,见证了篙子船由竞技类项目向表演类项目转变,自己也从一个篙子船的参与者变成组织者。他表示,一定将会船节撑篙船这件事坚持下去。这不仅是一项事业的发展,更是祖祖辈辈奋勇拼搏精神的传承。“我现在成为篙子船的组织者,已将会船融入生命,这辈子离不开会船。会船节培养了我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竹篙精神在赓续,团结奋进持以恒。在我区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一定会涌现更多时代“弄潮儿”,创造属于他们的新时代、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