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11日
姜堰的蛮庄和回庄
本文字数:1691
◆钱启翥
最近我从网上看到姜堰城区正在新建“口袋公园”,其中一处竟然是蛮庄。我感到很奇怪:姜堰怎么会有一个地方叫蛮庄?这个蛮庄在哪儿?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到西郊找到了一块大麻石。该麻石竖立在北纬32°29′38.78″、东经120°7′27.24″,上书“蛮庄”两个鲜红的大字。
这个蛮庄会不会与姜堰人常常说的“南蛮北侉”有关?我决定到区档案馆查阅1982年出版的《泰县地名录》,因为那时尚未大拆大建,也许能找到。在梁徐公社林田大队的介绍下面,我果然找到了蛮庄,该地名录收集的地名大部分都有简短的说明,但是这个词条只有蛮庄二字,可能地名录的编撰者也不清楚蛮庄的来历。
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后来我请教从事此类研究的朋友并查阅有关资料,不但搞清了蛮庄的来历,而且得知姜堰还有一个回庄。
蛮庄的来历要从泰州历史上的名人蒋科说起。
泰州市税东街112号是一座古老的明清建筑,这是蒋科进士第,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宅第的主人蒋科是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的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当时在泰州可谓十分显赫。
蒋科曾在两广和甘肃担任要职。两广属于岭南地区,当时被中原的人们称为蛮荒之地;甘肃,回族人很多。
蒋科是个孝子,父亲蒋行去世后,他赶忙延请风水先生为其寻找安息之处,最终选定姜堰西南郊——通扬河南的一块风水宝地。因为蒋科在两广任职,所以墓园设计中加入了不少两广元素,这个雕刻尤为精美的墓园所在的村庄也就被人们称为蛮庄。而姜堰人习惯称南人为蛮子,因此该庄又被称为蛮子庄。
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写有《夜发蛮子庄 寄黄天涛》:“蛮子庄前挂席归,姜家堰上月辉辉。情人相近起相望,淮水不流低雁飞。”前两句写景色,说是通扬运河上的夜景美得印入人心,把蛮子庄和姜堰镇联系起来了;后两句写友情,两位文人的友谊像鸿雁同宿同飞。
这个蛮庄,沿河新村的老人还有些记忆,那块竖立的“蛮庄”碑石时时提醒人们不忘当年的那段历史。荷叶庄现在只剩七幢楼,并且被花园路分隔在荷叶和西桥两个社区。
回庄的来历也与蒋科有关。
为了与西域加强交流,唐朝开辟了从西安向西延伸的“丝绸之路”,其中甘肃是一个重要节点。因为蒋科在甘肃任职,甘肃与其家乡泰州之间的人员和物资往来自然颇多,也有回族人(那时称为胡人、回子)来泰州经商。姜堰作为联系上、下河的枢纽,是交通便捷的鱼米之乡,素有“金姜堰”的美称,商机较多,因此有些回人就定居于此了。
后来姜堰人逐渐将这个有回族人居住的村庄称为回庄(又名回子庄)。
当年的回庄在哪儿?我同样查阅了《泰县地名录》,在姜堰公社西桥大队查到了荷叶庄。荷叶庄后面有简短的说明:“旧有回民居此,称回子庄,后演变成荷叶庄”。原来荷叶庄就是当年的回庄。由于蛮子、回子的称呼都带有不敬之意,于是后人将回子庄改称荷叶庄。
中文专家告诉我,汉语拼音问世之前,标注汉字读音的方法是“切音”,而“荷叶”两字正好可以切成“回”字。想想也是,将“荷叶”两字读快一点,与“回”字的读音确实相近。
荷叶庄至今还在,通扬运河南岸的华晨公馆和中天华府之间的那片小区就是。况且现在还有荷叶社区。
蒋科当年在升仙桥南为其父蒋行请立了一座崇祀坊。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式,脊中置宝瓶。中门立柱下端两侧各有一长方形须弥座,每座上有一个回人骑狮子的石刻,该立柱的作用是支撑立柱,稳住牌坊。当时能够在泰州城最繁华的街市立牌坊是很荣耀的,据说在民国时期曾有美国传教士在泰州拍摄过这座牌坊,照片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关注,主要原因就是牌坊上面的人物造型为中国牌坊罕见的回民。
这座牌坊在1952年被搬到了泰州泰山公园东门,因为立于烈士纪念塔前边,牌坊正面的字被改成了“永垂不朽”。烈士纪念塔搬迁之后,又被改成了“精忠报国”,因为泰山公园内有岳王庙。不过,海陵的老人还是习惯称之为“回子牌坊”。该牌坊现名为“柱史坊”,是江苏省重点保护文物。
值得庆幸的是,该牌坊的四尊回人骑狮子的石刻得以保留,竖立在泰山公园大道两侧。骑士方面大耳,怒目浓眉,高鼻突颧,张口露齿;头戴锥形皮兜帽,身穿短袍,脚蹬高靴,一副回人装束,骑坐狮身;狮子低头半蹲,生动活泼。它们是我省唯一的一组明代胡人石雕。
综上所述,蛮庄和回庄与姜堰近500年前跟外地的人员、经济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