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9月14日
千金难买老来瘦?别把肌肉“瘦没了”
本文字数:1785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干金难买老来瘦”。意思是说,老年人还是瘦一点更健康。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对此话深信不疑,认为人瘦一点可以避免“三高”,肯定更健康。那么,老年人是不是越瘦越好呢?其实,老年人过胖或过瘦都不好。肥胖与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而消瘦则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与肌少症。
当然,如果老年人身上没有赘肉、体脂率低,肌肉仍然保持充实状态,平日神采奕奕、步履如飞、声音洪亮,那自然是健康的。但如果瘦到“皮包骨”,把肌肉都瘦没了,人变得虚弱、没有精神,则很可能患上了肌少症。这种疾病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还会带来一系列隐形危害。
老年人胳膊变细,提防肌少症
肌少症又称骨骼肌减少症,是指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伴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下降。肌少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有调查显示: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为8.9%—38.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67.1%。
人的肌肉量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而后逐渐下降;到70岁以后,肌肉量每10年下降15%。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虽然可以通过加强运动等方式延缓肌肉减少的速度,但无法完全逆转。就如同人年纪大了,头发会变白、皮肤会长皱纹一样。不过,如果一个人肌肉减少的速度过快,影响正常生活,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在门诊,经常有老年人指着自己的上臂说:“医生,您看我的胳膊,摸上去没肉了,‘松’了。”这时,我们基本可以推测这些患者很可能患有肌少症。
除“肉松”外,老年人如果有以下表现,也应警惕肌少症可能:特别容易疲劳,宁愿在床上躺着,不愿意起床活动;时常走不动路、拿不动东西,甚至没力气拧毛巾;走路变慢,坐下后再站起来很费劲;平地走路时,突然摔倒,容易骨折;腰腹部肥胖,四肢松软、纤细;抵抗力低,容易生病,且不易康复等等。
很多人认为,人上了年纪,体力不足、变得虚弱是正常情况,没必要大惊小怪。实际上,这些老年人可能不只是年紀大了、而是患上了肌少症。
营养不足、久坐少动,加速肌肉流失
最常见的引起肌少症的原因是久坐不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宅”。久坐不动的人,肌肉更容易退化。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卧床一周,其下肢肌肉会流失20%左右,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出现肌少症。
其次,营养摄入不足也是导致肌少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不少老年人片面追求“老来瘦”,甚至只吃素,对肉类等食物“敬而远之”。殊不知,没有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就没有合成肌肉的原料。
肌少症危害不小,干预趁早
人体有超过600块的肌肉,占体重的1/3—1/2。日常活动,如走路、跳舞、上楼等,都是以肌肉收缩和舒张为基础完成的。当肌肉减少到一定程度,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就会受影响,走路、拎东西、上楼梯等会变得困难,还容易发生跌倒和骨折,从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老年人需要重视肌少症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因年龄增长、营养摄入不足或锻炼减少引起的肌少症,治疗包括三大部分——营养、运动和药物。其中,营养干预是所治疗的基础。
保证足量蛋白质摄入
对于老年人来说,保证足量蛋白质的摄入要放在首位,因为食物中的蛋白质能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特别是富含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质,如乳清蛋白和动物蛋白质,更有益于防治肌少症。
那么,蛋白质吃多少才够?健康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8—1.0克。要维持肌肉的质量和力量,老年人需要更多蛋白质。一般地说,肾功能正常的65岁以上老年人每天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为1.0—1.5克/千克体重;患有严重疾病或创伤的老年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在1.5克/千克体重以上,优质蛋白质的比例应占50%以上,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举例来说,一位体重为60千克的老年人,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为60—90克,大致相当于鸡蛋1个、奶制品400毫升、畜禽类或水产品100—200克。
合理运动
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肌肉氧化能力、耐力、心肺功能,抗阻运动则有利于增加肌量和肌力。为防治肌少症,老年人应在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健步走等)的基础上结合抗阻运动。常见的抗阻运动有举哑铃、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拉弹力带、俯卧撑等。老年人可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隔天做20—30分钟抗阻运动。运动贵在坚持,不强求过量,以免导致运动损伤。
补充维生素D
肌少症患者应检测血25-羟维生素D水平,若低于正常范围,应考虑补充维生素D,每天800—1000国际单位。多去户外走走、晒晒太阳,适当增加富合维D的食物,如鱼、虾、动物肝脏等,也有助于改善维生素D缺乏。
摘编自《大众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