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4月08日

会船“篙手”

本报记者 黄文婧 陈慧

本文字数:1706

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甲天下。4月6日上午,2024姜堰溱潼会船盛大开幕,500多条各式各样的船只,上万名会船选手飞篙走桨、弄潮击浪,演绎历久弥新的民俗画卷。

为了引导全民健身、享受运动快乐,今年1月,我区印发《2024“康养名城 活力姜堰”溱湖篙船大赛组织方案》,鼓励50周岁以下的社会人员参赛,最终遴选出2000多名选手,平均年龄35岁左右,组建成80支队伍。本次溱潼会船活动的主角也由以前的老篙手变为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作为撑船“小白”的他们,第一次参与会船活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的陈昕是土生土长的溱潼人,对于撑船却一窍不通。“慢点,半蹲身体,将船篙向下用力,再快速向上收篙……”记者见到陈昕时,溱潼镇湖北村74岁的教练田长洪正耐心地教导她如何手握长约4米的竹篙击水前行。对于这位徒弟,田长洪连连夸赞:“不简单,一个拿笔杆子的高才生,经过1个月的勤学苦练,成了高手。”

“这几年,我看家乡会船,篙手们都是爷爷、奶奶辈的人,曾担心会船难以传承。”陈昕说,“今年会船活动吸引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参与,‘全员参与,全民运动’不但让溱潼会船非遗‘活’了起来,而且能生生不息传承下去。这是我的意外收获,增加了毕业论文‘保护传承’方面的新内容。”陈昕告诉记者,从小与会船结缘,溱潼会船非遗文化调查研究更是她的毕业论文选题。3月4日,她拜师学艺,很快掌握了握篙、扬篙、串篙的技巧,回家后还坚持练臂力,对照教学视频反复练习,不断完善。这1个月的辛苦使她完成了从观众到“篙手”的蜕变,也让她研究会船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在娄庄镇的篙船上,说着外地口音话的一位年轻人特别显眼。今年32岁的李智厚来自山东,在娄庄工作了5年,得知篙船大赛组织方案后第一个报名。“我从小在北方长大,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溱潼会船活动,宏伟的场面令我十分震撼。”李智厚表示,会船活动不仅能够让全民弘扬“步调一致向前进、躬身实干争头名”的“会船精神”,而且是一个非常好的全民参与的健身项目,能够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了解姜堰水城水乡的特色文化。

“朋友们,现在是在会船活动现场,篙子手们目前正在紧张准备……”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来自白米镇的网络达人王进正手执自拍架为网友们直播。他笑着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旅游项目,他想通过网络的力量推荐家乡,让更多朋友通过荧幕欣赏到“千篙万桨闹溱湖、百舸争流逐春潮”的壮观场面。作为撑篙“小白”,他表示,撑船是技术活,既要力气与技术,更需要团队的力量。今年的会船活动别出心裁,不仅让全民贴切感受撑船的不易,深刻认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更让这份传统的文化印记代代相传。

“再来练两遍,熟能生巧。”在区财政局的一条篙船上,74岁的老陈正在指导儿子陈伟。

俗语道“上阵父子兵”。老陈是溱潼人,从小熟悉水性,多次参加会船活动,了解到今年的报名方案后鼓励儿子陈伟和自己一同参与会船活动。陈伟说:“父亲每年都坚持参加会船活动,今年我很荣幸与他共同战斗,将会船文化发扬光大。”

众多篙船中,区卫生系统的船队格外引人注目。随着锣声响起,篙手们动作整齐,击水前行,锣响篙落,步调一致。来自市二人医的护士戴琴笑着说:“首次参加这一活动,觉得十分有意义,能够强身健体、放松身心,是非常好的运动。我要把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向外地的同事们推荐会船文化。”

湖面上,区教育系统船队伴随清亮的歌声逐浪进发。“全员参与会船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可以深入了解会船文化。我们要将‘会船精神’传递给学生,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兴泰小学教师孟辉表示。

随着一阵清脆的锣声,区融媒体中心代表队的篙子船像离弦的箭一般驶出码头,篙手们齐刷刷下篙,劈浪前进。区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刁勇说:“虽然大部分人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但是,前期篙子手们每天上船试水、锻炼体力,确保下篙和扬篙动作整齐划一,大家从‘小白’到如今得心应手,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也会在活动中倾尽全力,体现融媒体精神,让我们的篙船全速前进。”

十里溱湖荡碧波,千舟竞发逐春潮。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挥篙撑船,不仅需要全体篙手团结一心,而且需要每个篙手尽心尽力。烟波渺渺,放眼望去,篙船乘风破浪,篙子手们知难而进、团结奋斗,将“会船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