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08月01日
乡村振兴的“兵支书”
——我区积极探索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
本报记者 段中富 鲍连华 通讯员 刘炜
本文字数:1366
这几天,退役军人、泰州市润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娄庄镇新龙村党总支书记夏斌正忙着带领村民利用清晨时间清理西瓜藤、翻耕土地。
夏斌退出现役时,在一家企业从事换热器产品的售后服务。3年后,他被组织安排到新龙村任党总支书记,从此一头扎进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一个“空壳村”和经济薄弱村,突破口在哪里?夏斌时刻思考着这个问题。
他主动与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省农科院沿江研究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领办润娄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成为省农科院“亚夫”科研工作站产学研基地、“春化蚕豆”“春化豌豆”种植示范推广基地。3年来,新龙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平均增幅10%以上,去年合作社被评为“泰州市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泰州市农机化‘两大行动’示范基地”。
新龙村17组村民王兰英高兴地说:“我现在每天都在基地上班,每个月都有收入,要不是夏支书领着干,哪能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夏斌告诉记者:“过去在军营保家卫国,成了最可爱的人,如今在家乡干了件最美好的事情——领着乡亲奔幸福,活出了人生价值。”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用好用准人,幸福准会来敲门。近年来,我区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探索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建立“兵支书”培养使用、教育培训、保障激励、作用发挥“四项机制”,侧重培养学历高、能力强、有干事创业激情的优秀退役军人,列为基层“两委”班子后备干部;为“兵支书”量身定制专业技术、创业能力等教育培训项目;开展“优秀兵支书”选树活动,将考核结果与提拔任用相衔接;组建“专家团”“导师团”,帮助相关企业、农场纾困解难,锤炼退役军人“头雁”引领、“雁阵”齐飞,赋能乡村振兴。
退役军人、张甸镇宫王村党支部书记树荣军2021年被选为“当家人”,当年建起长风清绿色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专门销售当地特色大米、草鸡蛋和新鲜瓜果等农产品,让一个原先村集体收入在低谷徘徊的宫王村去年实现集体收入近百万元。同时,他动员在外打工的青年回乡创业。村民树加余原先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家庭,去年回村建起养鸡场,每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当过兵的人有能力,也有家乡情怀,树支书不仅为我流转用地,还帮我跑手续,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树加余十分敬佩地说。
我区还根据退役军人特长,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原则,优先安排到基层一线摔打锤炼,同时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助力退役军人成长成才。
袁卫华原先在军营是个技术兵,1996年退役回乡,创办华飞不锈钢制品厂,职工是“清一色”的村民,平均每年人均收入都在8万元左右。他还优先接纳退役军人进厂,每年都拿出资金修路、扶贫解困。“有能力就要帮一把、送一程。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要有责任带领乡亲共同富裕。”袁卫华认真地说。
农村大舞台是退役军人创新创业的“第二战场”。在我区,不少退役军人勇当乡村振兴领路人,带领乡亲追幸福。江苏金佳铁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华鸿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2015年,他主动到梁徐街道邢家社区工作,让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涣散的“差生”变成乡村振兴的“优等生”。多年来,他吸纳当地村民进厂务工,大力发展种养业,实现村集体收入接近60万元。
据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统计,截至目前,我区共有61名退役军人当上“兵支书”,每个村都有致富项目;另有300多名退役军人从事一、二、三产业,带动2万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收获妥妥的幸福。他们用军人的意志品质绘就了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