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5日

一颗草莓的乡村振兴“变奏曲”

本文字数:1137

本报通讯员 姜薇

 

 

蒋垛镇建有1600亩草莓种植基地。2024年,该镇从持续性、新质性、共生性入手,让草莓产业红了经济。

立根“第一产业”。蒋垛镇立起“标准地”经营模式,整合现有大棚,纳入“兴蒋”强村公司,采取“公司市场经营、集体股份入股、村民土地参与流转、草莓种植户‘拎包入驻’”的模式,突出“产业协同、分工协作、合作协育”三原则,制定草莓“标准地”租赁协议,消除各村分散经营乱象;建起“标配版”产业中心,锚定建成全区最大的草莓集散基地,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完善优化冷链物流,重点建设无菌分拣中心等配套设施,形成“物流+分拣+仓储”一体化;统起“标识度”政策供给,选聘科技特派员9名,专职草莓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强村公司认购500万元股金,转聘5名村干部领种,提高利益分配比例5%,超收部分镇补村奖。

开启“第二曲线”。蒋垛镇培育“种子选手”,借助省农科院的技术资源,探索自主育苗,减少苗期病害,提高繁苗系数,在许庄村选定莓苗轮熟地块80亩,与大葱、丹参轮茬种植,年产苗株70万棵,有效满足当地种植需求,亩均节约莓苗成本3000元;建起“科技小院”,以落户“亚夫工作站”为基点,积极谋划院地合作项目,延展设置土壤改良、种子研发、脱毒育苗等试验平台,打造集生态研学、实验示范、引领引航的草莓田园综合体;争创“多重品牌”,申报创成“寻味蒋垛”草莓区域公共品牌,迭代贴牌加工模式,积极推动草莓农产品“绿色认证”,“红颜”品种在省优质草莓推介活动中斩获银奖。

构建“三业共生”。蒋垛镇用好“原乡人”,成立“草莓工坊”,遴选4名艺术设计专业的镇村干部,组团设计“红垛垛”草莓文创形象,培育“90后村干部鑫仔”“蒋垛阿书”等本土“兴村主播”,将草莓产品变成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爆款”农产品;组建劳动力库,统筹安排500多名村民从事采摘、分拣等工种,避免出现“用工荒”;留住“归乡人”,开设“星创天地”,利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契机,配套打造许庄的海、“‘莓’好果园 乐享其‘种’”草莓主题村落,招引草莓主题村咖、露营基地入驻,实现城市的时尚范儿与农村的烟火气息双向奔赴,结交一群野生朋友;引来“新乡人”,领衔“科创项目”,投入250万元建成11亩智能连栋大棚,让草莓种植走上“云端”,柔性引进乔玉山、关玲等草莓产业领军人才,合作引种4个省农科院优质草莓品种,探索引用超高垄半基质种植、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等技术,上争科创项目资金200万元。

2024年,蒋垛草莓产业点燃了种植激情,增建种植大棚面积200亩,新增2个村、12户农户参与种植,盐大村成为全区最大的草莓集散地;点火了消费热力,落户村咖、观光采摘等新业态项目8个,吸引骑行、半马跑等消费群体到村打卡,周末团建爆满;点亮了增收‘钱景’,草莓销售产值预计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30%,线上产值达500万元,示范带动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