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4日
“钠”里藏乾坤 离岸聚动能
我区“七项机制”催生新质生产力“创新雨林”
本文字数:1666
本报讯(记者 刁晓玉)日前,双登集团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耐低温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在我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交流活动现场签约。该项目团队开发的行业首款通信低温智能钠离子电池,已在西藏、青海等低温地区规模化应用,并中标国内首个通信基站储能钠离子电池集采项目,为双登在低温储能领域的市场开拓提供新契机。
项目签约的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力见证,更跑出我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加速度。我区聚焦“2+2+X”产业链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平台赋能为抓手、人才驱动为核心,通过做实创新导师团服务、离岸资源导入、产学研协同、营商环境优化4篇文章,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东南大学郭新立团队与航菱微科技合作,突破铝合金表面纳米涂层技术瓶颈,加速半导体设备研发进程;?南京大学孙安团队展示的新一代PVD涂层技术及其应用已与太平洋精锻科技意向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汽车零部件涂层工艺迭代……高校科研成果在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故事不断上演,得益于我区扎实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利用好“政府搭台”赋能效应,主动在“泰州日”“泰智汇”“科技人才周”等系列活动中嵌入产学研对接活动,通过发布企业需求清单、“揭榜挂帅”榜单,引导和推动重点产业链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交流活动举办以来,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产学研合作成果加速转化,双登集团、圣旺科技、江苏博纳汽车零部件等企业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布局离岸创新网络、引入高端科技人才,在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升级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区打造长三角精密制造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离不开平台支撑。为弥补短板,我区创造性地打造“1+4+N”离岸创新网络,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面对本土高层次人才短缺的困境,圣旺科技借力我区“1+4+N”离岸创新网络,将研发中心落户武汉离岸创新中心,实现“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姜堰”的协同模式。“武汉高校密集的人才储备和姜堰精准的政策扶持,让我们快速补齐技术短板。”企业负责人表示,依托武汉离岸中心优质的服务和区域丰富的人才资源,他们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大量创新成果导入姜堰。
“研发孵化在外,落地转化在姜”的独特创新格局已然形成。我区依托南京、武汉、上海、深圳4个离岸创新中心,跨境覆盖科技人才政策,利用当地优质的高校及科创资源,集聚一批高质量离岸孵化项目,与N个龙头企业离岸研发中心同频共振。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我区以“政府搭台、需求牵引、精准匹配”为原则,构建“创新导师团”服务机制,针对企业在不同领域、不同模式、不同阶段存在的个性问题,开展技术创新咨询、技术难题破解、技术人才引进等服务。江苏博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在这一机制助力下,引入南京理工大学许晟博士担任科技副总,围绕内燃机进气系统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实现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双重飞跃。公司负责人坦言:“科技副总不仅带来技术突破,更构建了可持续的创新体系,让我们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优良的营商环境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创新发展的幼苗。除了“政策扶持+人文关怀”双轮驱动机制加持外,多家金融机构、基金公司及创投机构展示助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科技创新项目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动力。目前,堰才基金围绕服务我区产业创新发展主责定位,已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维锂新材料项目、南京大学质子源研究院—第三代PVD微纳结构表面重塑技术项目达成意向合作。
置顶创新,布局未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爆发,我区正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关键变量”撬动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2024年开展创新导师团服务企业30多场次,梳理企业技术需求83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85项,获批省科技副总47个,集聚43个离岸孵化项目,落地项目5个。据了解,我区将继续锚定千亿目标,用好用活“七项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产业创新带动技术突破,着力构建领军企业牵引、高校院所支撑、专精特新配套、科创平台赋能的协同创新生态,全力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精密制造产业基地。